研考资讯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l

年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西医综合(自命题)”考试大纲

1

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我校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2

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3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0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0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03

 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医学约50%   其中生理学约20%   生物化学约15%   病理学约15%   临床医学约50%   其中内科学约30%   外科学约20%

04

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案例分析

4

考查内容

01

生理学

(一)绪论

  1.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颈动脉突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0.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   11.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1-、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排尿反射。 

 (九)感觉器官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十)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7.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9.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调节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02

生物化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等)。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组成,5种主要嘌呤、嘧啶碱的化学结构,核苷酸。   9.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0.核酸的变性、复性、杂交及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酶和辅基,参与组成辅酶的维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2.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能量的产生。   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义。   4.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5.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6.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   7.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9.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意义。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胆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径及调控。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酯的生成。   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生理功用及代谢。高脂血症的类型和特点。   14.生物氧化的特点。   15.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   16.胞浆中NADH的氧化。   17.过氧化物酶体和微粒体中的酶类。   18.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谢(体内蛋白质的降解,氧化脱氨基,转氨基及联合脱氨基)。   20.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1.体内氨的来源和转运。   22.尿素的生成--鸟氨酸循环。   23.一碳单位的定义、来源、载体和功能。   24.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和分解产物,脱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6.物质代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和联系。   27.代谢调节(细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体水平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   1.DNA的半保留复制及复制的酶。   2.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的意义。   4.DNA的损伤(突变)及修复。   5.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模板、酶及基本过程)。   6.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饰。   7.核酶的概念和意义。   8.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遗传密码。   9.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翻译后加工。   10.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1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13.基因重组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14.基因组学的概念,基因组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生化专题   1.细胞信息传递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体。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   2.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   3.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4.血红素的合成。   5.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6.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   7.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   8.生物转化的类型和意义。   9.维生素的分类、作用和意义。   10.原癌基因的基本概念及活化的机制。抑癌基因和生长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制。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和应用。   12.基因诊断的基本概念、技术及应用。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03

病理学

 (一)细胞与组织损伤   1.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   2.变性的概念、常见的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   3.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   4.凋亡的概念、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及在疾病中的作用。 

 (二)修复、代偿与适应   1.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   2.再生的概念、类型和调控,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3.肉芽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结局。   4.伤口愈合的过程、类型及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2.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   3.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以及血栓的形态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结局。   5.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运行途径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6.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四)炎症   1.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包括炎性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2.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   3.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炎性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五)肿瘤   1.肿瘤的概念、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2.肿瘤的命名和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   3.肿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分级、分期。   4.常见的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原位癌及交界性肿瘤的概念。常见肿瘤的特点。 

 (六)免疫病理   1.变态反应的概念、类型、发病机制及结局。   2.移植排斥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心、肺、肝、肾和骨髓移植)。   3.移植物抗宿主的概念。   4.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6.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7.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各器官的病理变化。   2.心内膜炎的分类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合并症和结局。   3.心瓣膜病的类型、病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4.高血压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的分期及其病理变化,恶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5.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各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各脏器的病理改变和后果。   6.心肌病的概念,克山病、充血性心肌病、肥厚阻塞性心肌病及闭塞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   7.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八)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肺气肿的概念、分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各种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5.支原体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6.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7.支气管扩张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8.硅沉着病的病因、常见类型、各期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9.肺泡性损伤及肺间质性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10.鼻咽癌和肺癌的病因和常见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及它们的特点、转移途径及合并症。 

 (九)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其并发症。   3.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并发症。   4.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变化,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理学特点。   5.肝硬化的类型及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食管癌各型的形态特点、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7.早期胃癌的概念及各型的形态特点,中晚期胃癌的肉眼类型和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8.大肠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癌前病变、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9.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及扩散途径。   10.胰腺炎症及肿瘤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十)造血系统疾病   1.霍奇金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3.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十一)泌尿系统疾病   1.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3.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病、局灶型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新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IgA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5.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6.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十二)生殖系统疾病   1.子宫颈癌的病因、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内肿瘤)、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分期。   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3.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4.子宫体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5.子宫平滑肌瘤的病理变化、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6.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7.卵巢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变化,性索间质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8.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9.前列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10.乳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扩散途径。 

 (十三)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理特点。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7.伤寒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   8.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急性、中毒性及慢性痢疾的病理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的联系。   9.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肠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肠外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   10.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肠道、肝、脾的病理变化。   11.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12.艾滋病的概念、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分期。 

 (十四)其他   1.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症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甲状腺肿瘤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3.糖尿病及胰岛细胞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04

内科学

(一)诊断学   1.常见症状学:包括发热、水肿、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呕血及黑便、咯血、昏迷。   2.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四肢脊柱检查、常用神经系统检查。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检查,常规体液检查,骨髓检查,常用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X线胸片、超声波检查(常用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内镜检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镜检查)。   

(二)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2.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其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7.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8.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3.急性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三)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及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5.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6.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7.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9.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0.原发性心肌病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心肌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急性心包炎及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四)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含COPD)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包括分型、分期)、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4.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包括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   6.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8.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结核菌感染和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原则、预防措施和治疗。   11.胸腔积液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气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例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包括呼吸支持技术)。   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五)泌尿系统疾病   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包括肾的解剖与组织结构,肾的生理功能,常见肾疾病检查及临床意义,肾疾病防治原则。   2.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及IgA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类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尿路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6.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7.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   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9.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机制、凝血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及出血的疾病分类、诊断和防治。   

(七)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1.内分泌系统疾病总论:包括内分泌疾病的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诊断方法。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包括甲状腺危象的防治)。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综合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渗状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6.Cushing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7.嗜铬细胞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8.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八)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总论:包括疾病分类、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实验室检查、诊断思路和治疗。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05

外科学

(一)外科总论   1.无菌术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无菌操作的原则。   2.外科患者体液代谢失调与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3.输血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防治,自体输血及血液制品。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与防治。   6.疼痛的分类、评估、对生理的影响及治疗。术后镇痛的药物与方法。   7.围手术期处理: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的目的与内容,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8.外科患者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9.外科感染   (1)外科感染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2)浅部组织及手部化脓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全身性外科感染的病因、致病菌、临床表现及诊治。   (4)有芽胞厌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原则。   (5)外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0.创伤的概念和分类。创伤的病理、诊断与治疗。   11.烧伤的伤情判断、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和各期的治疗原则。烧伤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要点。   12.肿瘤   (1)肿瘤的分类、病因、病理及分子事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2)常见体表肿瘤的表现特点与诊治原则。   13.移植的概念、分类与免疫学基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防治。   14.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   (2)常用麻醉的方法、药物、操作要点、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   (3)重症监测的内容、应用与治疗原则。   (4)心、肺、脑复苏的概念、操作要领和治疗。   

(二)胸部外科疾病   1.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处理原则。   2.各类气胸、血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救治原则。   3.创伤性窒息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4.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5.腐蚀性食管烧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治原则。   6.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   7.常见原发纵隔肿瘤的种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三)普通外科   1.颈部疾病   (1)甲状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3)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4)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常见颈部肿块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6)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乳房疾病   (1)乳房的检查方法及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2)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3)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   (4)乳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处理。   (5)乳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原则。   3.腹外疝   (1)疝的基本概念和临床类型。   (2)腹股沟区解剖。   (3)腹外疝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腹部损伤   (1)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2)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5.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各种腹腔脓肿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6.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各种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溃疡病的理论基础。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   (2)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合并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胃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和诊治原则。   7.小肠疾病   (1)肠梗阻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   (2)肠炎性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3)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8.阑尾疾病:不同类型阑尾炎的病因、病理分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9.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及检查方法。   (2)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肠息肉、直肠脱垂、溃疡性结肠炎和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   (3)结、直肠癌的病理分型、分期、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0.肝疾病   (1)解剖生理概要。   (2)肝脓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肝癌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11.门静脉高压症的解剖概要、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12.胆道疾病   (1)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生理功能、常用的特殊检查诊断方法。   (2)胆道感染、胆石病、胆道蛔虫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常见并发症和救治原则。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特点与手术指征。   (4)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3.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和处理原则。   14.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   15.胰腺疾病   (1)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2)胰腺癌、壶腹周围癌及胰腺内分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6.脾切除的适应证、疗效及术后常见并发症。   17.动脉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18.周围血管疾病   (1)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2)周围血管损伤、常见周围动脉和静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四)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   1.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检查方法、诊断和处理原则。   2.常见泌尿系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常见各种泌尿男生殖系感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常见泌尿系梗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治疗方法。   6.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五)骨科   1.骨折脱位   (1)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骨折段的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早、晚期并发症。   (3)骨折的愈合过程,影响愈合的因素,临床愈合标准,以及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   (4)骨折的急救及治疗原则,骨折复位的标准,各种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开放性骨折和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5)几种常见骨折(锁骨、肱骨外科颈、肱骨髁上、尺桡骨、桡骨下端、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髌骨、胫腓骨、踝部以及脊柱和骨盆)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6)关节脱位的定义和命名。肩、肘、桡骨头、髋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治疗原则。   2.膝关节韧带损伤和半月板损伤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关节镜的进展及使用。   3.手的应用解剖,手外伤的原因、分类、检查、诊断、现场急救及治疗原则。   4.断肢(指)再植的定义、分类。离断肢体的保存运送。再植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和术后处理原则。   5.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上下肢神经损伤的病因、易受损伤的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   6.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1)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2)常见的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7.腰腿痛及颈肩痛   (1)有关的解剖生理、病因、分类、发病机制、疼痛性质和压痛点。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病因、病理及分型、临床表现、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颈椎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8.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临床表现、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慢性骨髓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X线表现和治疗原则。   9.骨与关节结核   (1)骨与关节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过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截瘫的发生和处理。   (3)髋关节和膝关节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1.运动系统常见畸形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12.骨肿瘤   (1)骨肿瘤的分类、发病情况、诊断、外科分期和治疗概况。   (2)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常见的良、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后。骨肉瘤治疗的进展概况。

年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医综合(自命题)”考试大纲

1

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2

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3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01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

02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03

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针灸学

04

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

4

考查内容

01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

  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

  (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

  1.预防

  (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

  (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02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痠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7)问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多食易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涩和口黏腻的临床意义。

  (8)问二便

  大便: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小便:小便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问妇女

  月经:月经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带下:带下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五)切诊

  1.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2.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的含义及其脉象表现特征,脉象的生理变异。

  3.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主病。

  4.相似脉的鉴别,常见相兼脉的主病,真脏脉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5.诊妇人脉与小儿脉,脉症的顺逆与从舍,脉诊的临床意义。

  6.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六)八纲辨证

  1.阴阳

  (1)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阴虚证和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亡阴证和亡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

  (1)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表里同病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3)表里出入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3.寒热

  (1)寒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寒热转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3)寒热错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4.虚实

  (1)虚证和实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2)虚实转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

  (3)虚证夹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4)假实真虚、假虚真实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七)病因辨证

  1.病因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2.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与火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疫疠证候的概念及特点。

  3.情志内伤证候的表现。

  4.劳伤、食积、虫积、外伤所致证候的表现。

 (八)气血津液辨证

  1.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意义。

  2.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和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阳水、阴水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7.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8.痰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九)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

  2.心与小肠病的常见病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阻暴脱证、心脉痹阻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3.肺与大肠病的常见病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寒痰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燥津亏证、大肠虚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脾与胃病的常见病证: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寒滞胃脘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5.肝与胆病的常见病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6.肾与膀胱病的常见病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虚水泛证、肾不纳气证、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7.脏腑兼证的概念: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十)其他辨证方法

  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2.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形式。

  3.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4.经络辨证的概念,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03

中药学

  1.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道地药材的概念、产地与药效的关系,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主要方法。

  3.中药药性、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所代表药性的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4.中药配伍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服药时饮食禁忌的概念及内容,中药剂量的概念及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用方法。

  5.临床常用各类(按功效分类)药物的概念、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6.下列临床常用味重点中药药用部位的来源、药性、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防风、荆芥、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苍耳子,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

  (2)清热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芦根、夏枯草、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蚤休、土茯苓、熊胆,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白薇。

  (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牵牛子、大戟和芫花。

  (4)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秦艽、防己、蕲蛇,桑寄生、五加皮。

  (5)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

  (6)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8)理气药:橘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乌药、沉香、檀香、川楝子、薤白。

  (9)消食药: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

  (11)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苎麻根,白芨、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艾叶。

  (12)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血竭、土鳖虫、马钱子,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穿山甲。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旋覆花、白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胆南星、桔梗、竹茹,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款冬花、紫菀、白果。

  (14)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15)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16)开窍药:麝香、石菖蒲。

  (17)补益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紫河车、肉苁蓉、蛤蚧、冬虫夏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北沙参、南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

  (18)收涩药:五味子、乌梅、诃子、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莲子、芡实、椿皮、桑螵蛸、海螵蛸。

  (19)涌吐药:常山。

  (20)攻毒杀虫痒药:硫黄、雄黄、蟾酥、蛇床子。

  (21)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炉甘石、硼砂。

  7.下列临床常用味非重点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1)解表药:藁本、辛夷、葱白,淡豆豉、浮萍。

  (2)清热药:淡竹叶、密蒙花,秦皮,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红藤、马勃、马齿苋、鸦胆子、漏芦、山慈姑、半边莲、紫草,银柴胡、胡黄连。

  (3)泻下药:番泻叶、芦荟,郁李仁,商陆。

  (4)祛风湿药:川乌、草乌、乌梢蛇、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络石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海桐皮、海风藤,狗脊。

  (5)化湿药:草豆蔻、草果。

  (6)利水渗湿药:香加皮,海金沙、萹蓄、地肤子、冬葵子、灯心草,珍珠草。

  (7)温里药:小茴香、荜茇、荜澄茄、胡椒。

  (8)理气药:柿蒂、荔枝核、青木香、佛手、香橼、大腹皮、刀豆、绿萼梅、玫瑰花。

  (9)消食药:神曲、麦芽、谷芽。

  (10)驱虫药:南瓜子、鹤草芽、榧子。

  (11)止血药:侧柏叶,棕榈炭、血余炭、紫珠,降香、花蕊石,炮姜、灶心土。

  (12)活血化瘀药:夏天无、苏木、自然铜、骨碎补、儿茶、刘寄奴,虻虫。

  (13)化痰止咳平喘药:皂荚,前胡、礞石、天竺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浮海石,马兜铃、胖大海、枇杷叶、洋金花。

  (14)安神药:夜交藤、合欢皮、灵芝。

  (15)平肝息风药:珍珠母、刺蒺藜、罗布麻,珍珠。

  (16)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17)补益药:白扁豆、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仙茅、益智仁、锁阳、沙苑子、核桃仁,龙眼肉,桑葚。

  (18)收涩药:麻黄根,五倍子、禹余粮、石榴皮、罂粟壳。

  (19)涌吐药:瓜蒂、胆矾。

  (20)攻毒杀虫止痒药:土荆皮、白矾、大蒜。

  (21)拔毒化腐生肌药:砒石、铅丹、轻粉。

04

方剂学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方剂学发展概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

  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5.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运用。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8.临床常用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9.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

  (11)理气剂:半夏厚朴汤、瓜蒌薤自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

  (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15)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

  (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

  (18)驱虫剂:乌梅丸。

  10.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1)解表剂:加味香苏散、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参苏饮。

  (2)泻下剂: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痛泻要方。

  (4)清热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5)祛暑剂: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6)温里剂:吴茱萸汤、大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石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大补阴丸、虎潜丸、左归丸、右归丸。

  (9)安神剂: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

  (10)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

  (11)固涩剂: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

  (12)理气剂: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橘核丸。

  (13)理血剂: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大黄(庶虫)虫丸、十灰散、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黄汤。

  (15)治燥剂:桑杏汤、增液汤、玉液汤、琼玉膏。

  (16)祛湿剂:甘露消毒丹、五皮散、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7)祛痰剂:止嗽散、三子养亲汤。

  (18)消导化积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

  (19)驱虫剂:肥儿丸。

  (20)其他:犀黄丸、透脓散(《外科正宗》)、小金丹。

  11.9、10两项所列方剂中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05

中医内科学

(一)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进行复习。

(二)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30)呃逆与干呕、嗳气。

  (31)泄泻与痢疾。

  (32)干霍乱与腹痛。

  (33)腹痛与疝气、肠痈。

  (34)胃痛与真心痛。

  (35)急黄、胆黄、瘟黄。

  (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7)积证与聚证。

  (38)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感冒与咳嗽。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

  (4)哮证与喘证。

  (5)咳嗽与喘证。

  (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

  (7)肺胀与心悸、水肿。

  (8)胸痹与心悸。

  (9)心悸与不寐。

  (10)泄泻与痢疾。

  (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

  (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

  (13)呕吐与反胃。

  (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6)淋证与癃闭。

  (17)淋证、癃闭与水肿。

  (18)消渴与中风、胸痹。

  (19)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20)头痛与眩晕。

  (21)头痛、眩晕与中风。

  (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

  (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5)肺痨与虚劳。

  (26)痿证与痹证。

5.历代著名医家和医著

  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医著的学术思想,医学流派对内科学的理论与临床都有一定作用和意义。掌握并运用有关学说、医论旨在更好地了解历史沿革,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水平。

  (1)历代医家在内科学发展中的主要成就。

  (2)《医学心悟》论咳嗽病理。

  (3)《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4)《证治汇补》论肺胀。

  (5)《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

  (6)《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8)《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

  (10)《医宗必读》论治泻九法。

  (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3)《金匮要略》论胸痹。

  (14)《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5)《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6)《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理。

  (17)《外科正宗》论瘿病。

  (18)《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9)《内经》论痹证。

  (20)《内经》论痿证。

06

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偏历、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泉。

  (14)督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脘下前、腰眼、十宣、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阑尾穴。

 (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3)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角度与深度的概念,针对不同部位、病情的体质针刺角度、深度的选择。

  (4)行针法: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针刺的注意事项。

  2.灸法

  (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

  3.拔罐法

  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四)治疗

  1.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应用举例。

  (2)针灸治疗作用。

  (3)处方选穴规律: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对证对症选穴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4)常用配穴方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5)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募穴、俞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和应用。

  2.治疗各论

  (1)内科病证

  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腰痛、痹证(附坐骨神经痛)、面瘫、痿证、中风、眩晕、痫证、不寐、郁证、心悸、感冒、咳嗽、哮喘、呕吐、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癃闭病证的治法、基本处方及分义分析。

  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腰痛、痹证(附坐骨神经痛)、面瘫、痿证的经络辨证。

  (2)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绝经前后诸症、阴挺、带下病、遗尿病证的治法、基本处方及方义分析。

  (3)皮外伤科病证

  瘾疹、蛇串疮、痄腮、乳痈和扭伤(附急性腰扭伤)病证的治法、基本处方及方义分析。

  灯火灸法治疗痄腮的取穴与操作。

  扭伤的经络辨证、基本处方、随证配穴。

  (4)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咽喉肿痛病证的治法、基本处方及方义分析症。

  (5)急症

  晕厥、虚脱、高热、抽搐的基本处方、方义分析及操作。

  心绞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症、肾绞痛的基本处方及操作。

编辑

林涵英

审核

张艺

资料来源

中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件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
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rqa.com/kfbl/7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